竹碗筷、竹家具、竹工艺品……今年以来,安徽省充分利用皖南、皖西竹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进“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出台了《加快“以竹代塑”发展实施方案》,旨在提高竹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带动山区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一、小竹子孕育大产业 在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峡川村,漫山的翠绿竹林随风舞动。村民胡德胜一大早就开始伐竹工作,砍伐的竹子将运往安徽鸿叶集团的竹制品深加工基地。他高兴地说:“在自家门口砍竹子,一年能收入四五万元。”鸿叶集团作为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专业从事竹制品深加工和出口销售,主要生产竹、藤工艺品,工艺竹筷、竹制吸管、雪糕棒、竹纤维等各类竹制产品,产品远销东南亚、欧洲、美洲等 110 多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每天有 600 万支竹吸管销往国内外市场。 该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竹产品能替代众多塑料制品,公司每年生产 20 亿支吸管,可减少近 1 万吨塑料使用,降低 6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鸿叶集团年加工竹材达 10 万吨,已建成中国最大的竹签、竹筷、竹吸管生产和出口基地。 竹子作为可再生、可循环、可降解的优质环保材料,对塑料的“平替”能从源头减少塑料垃圾产生,是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的有效途径,也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举措,兼具生态与经济效益,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支撑。 “以竹代塑”给池州竹产业带来新机遇。池州是安徽省首批“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现有竹林面积 60 万亩,全市毛竹面积万亩以上的乡镇达 24 个。依托丰富竹资源,竹产业已成为池州市重要的富民产业,涵盖森林生态、林下经济、制造产业、食品产业等,还关联了循环经济产业、减排产业。 竹子生长迅速,3 至 5 年即可成材,且一次造林成功可年年择伐,保护得当能永续利用。安徽省竹类资源丰富,竹林面积 600 余万亩,居全国第七位,竹加工企业 1200 多家,发展“以竹代塑”条件良好且潜力巨大。池州市、黄山市、宁国市、广德市、岳西县五地入选“以竹代塑”应用推广试点名单。近年来,安徽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大力保护和培育优质竹林资源,提升竹林经营水平,涌现出池州鸿叶集团、广德森泰木塑等领军企业,推动竹日用品、竹建材、竹工艺等上百种产品开发,“以竹代塑”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二、瓶颈亟待突破 “以竹代塑”产业尚处起步阶段,存在规模偏小、认可度不高、成本较高、技术难突破等瓶颈。其中,成本较高是产业发展的最大难题。 金寨县梅山镇南水村的竹制品加工厂内一片忙碌,村民们正晾晒毛竹产品。该加工厂负责人李旺介绍,工厂主要制作生产各种规格丝条、筷条等半成品及医用、日用棉签棒成品。满负荷生产时日加工竹材 30 吨以上,年销售额 2000 万元以上。 梅山镇地处大别山腹地,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适宜毛竹生长,特别是南水村毛竹资源丰富,达 8000 余亩。然而,因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竹材下山难、运输成本高,且无精深加工企业。“毛竹价格持续走低,从 2014 年前的每吨 700 元降至现在的每吨 500 元左右。”李旺说。 金寨县是全省十个竹子重点县之一,全县现有竹林面积 28 万亩,其中毛竹 25 万亩。近年来,卖竹难、竹材加工利用率低、效益不高等现实因素制约了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影响了林农和竹加工企业收入。该县有毛竹加工企业 50 余家,多为中小企业,主要生产竹拉丝、竹片等半成品,加工品种单一,精深加工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不高。另外,采伐毛竹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导致生产成本高。 为此,该县出台毛竹产业奖补政策,对毛竹半成品加工、成品销售、运输道路建设等给予奖补;争取项目支持企业改造提升设备,提升竹板材生产能力;加强与国际竹藤中心、安徽农业大学的合作,为竹产业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多种举措缓解竹农“卖竹难”。目前,金寨县拥有万亩以上竹林乡镇 8 个。2023 年加工销售毛竹 800 万根以上,综合产值超 7 亿元,带动林农增收 1.5 万户以上。 三、做强精深加工 “以竹代塑”一头连着低碳环保,一头连着产业发展,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呢? 在广德市东亭乡,村民们依托万亩竹海,因地制宜发展竹制品加工产业,已培育形成 40 余家加工企业,并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生产的竹扇、竹窗帘、竹吧台等竹制品市场知名度较高。同时,加大对竹塑环保新型材料、竹纤维精深加工等领域的投入,竹产业逐步向绿色高端化迈进。 《加快“以竹代塑”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 4 项重点任务、12 条具体举措,以推动“以竹代塑”资源高效经营,产品做优做精,竹产品广泛应用以及竹文化深度融合。 在竹资源高效经营方面,开展国家级、省级竹类种质资源库建设,推进竹林道路、竹山机械化经营试点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每年新增或完善提升新型经营主体 10 个以上;竹产品做优做精方面,鼓励竹产业重点县因地制宜规划建立污染可控的现代竹材初级加工小微园,打造一批“以竹代塑”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竹产品广泛应用方面,在主要竹产区开展竹产品推广对接活动,将“以竹代塑”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支持范围,建设 5 至 10 个“以竹代塑”应用推广试点;竹文化深度融合方面,传承发展竹编、竹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各地建设竹文创中心、主题酒店等,创建一批竹产业体验试点,支持建设一批竹生态科普教育试点。 方案还要求从强化统筹协调、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加强标准建设、强化用地保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5 个方面做好保障,力争到 2027 年,全省竹林面积保持在 40 万公顷以上,省级以上竹产业龙头企业超过 100 家,竹产业综合产值达 600 亿元。 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推广‘以竹代塑’,推动竹产业创新发展,既要靠政府引导,也需市场、企业主导。‘以竹代塑’代的是塑料,根本上是要求竹材精深加工、拓展应用场景、提高市场占有率。只有克服劳动力成本高、精深加工水平有限等‘路障’,竹产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竹代塑’的发展前景才会更加广阔。” 文章参考 安徽新闻网《我省出台政策举措,加快“以竹代塑”产业发展——“以竹代塑”兴业富民》 |